1957年以前,这里还叫贝拿勒斯,而现在,她被唤作瓦拉纳西,这里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圣城之城,也是公元7世纪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要到达的“西天”。很多人提起印度瓦拉纳西,有人提起来皱着眉头,那表情似乎已经闻到了这个城市的味道;有人则眉飞色舞,似乎回忆起了所有的欢乐。100个人有100个印度,100个人也会有100个自己的瓦拉纳西。
恒河:灵魂之河
印度瓦拉纳西的灵魂当然是恒河,这里是印度教的圣河。夕阳渐渐下去,粉红的云彩将恒河水映得如丝一般,雇条小船沿河而下,经过了几个码头去看恒河夜祭。夜祭快要开始的时候,河面上已经聚集了无数的小船,岸上则坐满了或祈祷或拍照的人群,乐声钟声歌声铃声中,烟雾袅袅。人声鼎沸中赤脚躺过恒河的浅滩,穿过一座神庙来到岸上,很自然地,就加入了欢腾的人群。祭祀开始,帅气的祭司们认真地祈祷,一丝不苟地换着每一个法器,做着每一个程序,撒花吹螺烟雾四起。此时,八月十六的圆月从东边河岸升起,云雾里蒙蒙胧胧。花灯随河水放下,各色小船在河面上挤在一起,无数朝圣的人们和游客一起高声歌唱。岸上的人群或双掌合十,或高声祈祷,间或大声的喊叫,喝彩。快门和闪光灯闪烁其间。整个夜祭大概1个小时,祭祀结束后,众人围住祭祀分享圣水和其他圣物。这样的祭祀每天傍晚都在Dasaswamedh Ghat码头上演,据说印度瓦拉纳西有400多个节日,确实,这里,每天都在过节。
生命的纯粹与简单
按印度的传统,送葬没有悲伤,死生不过是循环的一部分,来自尘土归于尘土。热闹的不仅仅是晚上,恒河的晨浴也热闹非凡。日出前的恒河边上已经挤满了人,有些就睡在河边,有些则大早唱着圣歌穿街过巷,歌声在薄雾的空气中慷慨激扬,人群汇集起来,从那些小巷子里,然后一起流向码头,歌声越来越大。听得人心神荡漾。
乘船下行,不一会就来到了印度瓦拉纳西最大的火葬场 Manikarnika Ghat。 印度教认为,人以五大元素组成:天、地、水、火、空气。人死了要还于五元素。火化,烟于空气归于天,骨灰为地归于水。 印度教教徒们坚信,恒河的圣水能洗脱他们一生犯下的罪孽与病痛,如果死后能将骨灰撒入恒河里,干净的灵魂将获得永生,能够在这里被火葬更是一种荣幸。火葬一直在进行着,亲人们在一旁看着。按印度的传统,送葬没有悲伤,死生不过是循环的一部分,来自尘土归于尘土。空气中没有特别浓重的尸体味道,据说是因为用了特别的木头,这些木头来自山中,价格不菲。火葬后,亲人们会收拾骨灰洒进恒河,而那些剩下的珠宝首饰就会留在当地,生不带来死不带去。有人会捡起首饰珠宝等变卖然后购买木头并支持火葬场的运营。在火葬的义工介绍说旁边的房子里有很多垂危的老人等待火葬,犹如临终看护。有几种人是不需要火葬来净化的,如孩子,孕妇,苦行僧,还有没有资格或者能力来火葬的,如穷人和自杀的人。河面上确实飘着尸体,而离浮尸大概10米的岸边有人就在安然地刷牙洗脸喝水沐浴。
印度瓦拉纳西记忆
很多人认为旅行就应该是体验更美好的事物,当然没错,但是之于我更多的是去看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。那里或许是欠发达的,凌乱的、琐碎的、邋遢的甚至是不安的,但是这些记忆的碎片拼凑出来的才是原汁原味的Local文化。
离开火葬场,从码头附近的巷子走进去,脱下了鞋子,赤着脚走进了湿婆神庙。这座印度最著名的神庙大约已有3500年的历史,由Lahore王国的王公捐献了800公斤的黄金为寺庙高十几米 的塔全部镀金,这里也被称为金庙。Sonu说这里说最神圣的地方,来瓦拉纳西朝圣的人们需要在恒河晨浴,然后在日出前来到神庙朝拜。拥挤的人群排成长队,每一个到神像面前的信徒都不愿离开,周围的警察只好负责把他们拉开。
在恒河边上,时间总是过得飞快,从早到晚,虔诚的教徒在河边洗浴,祈祷,祭祀,理发,刷牙,洗脸。初生的婴儿被母亲抱着来到河边沐浴祈福;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在码头旁边买了早点一脸朝阳上学去;小伙子在河边向来往的游客兜售他的服务,导游,船工,有活就行;苦行僧摆开架势等你拍照,付费就好;几个大叔无所事事地聚在一起下棋;一群姑娘披着沙丽色彩斑斓地闪过;西方游客一身嬉皮装扮在水边打坐;恒河水里一具尸体正顺流而去,河边的男子用河水刷牙洗脸,安之若素。你看着他们,一失神,一天就偷偷溜走了,每天都是如此。在这里上演的,就是生活本身。日落日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