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活着为什么总觉得不快乐?佛说是因为心中的欲望太多。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?去
色达吧,那里会有答案!如果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遇见她的第一眼,一定叫你舍不得遗忘——越过山脉,那满坑满谷连绵蔓延的红色,在夕阳下闪闪发光,这些成千上万的红色僧舍,都是由僧尼们亲手搭建,当你立于山顶俯瞰,定会直震心灵。无论如何,你见,或者不见,她就在那里,她就是佛国之都——
色达。
![2011812753332423[1]](/upfiles/2016/04/26/152754586.jpg)
色达县历史悠久。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,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,当地人称“阿嘎洛麦”即猿人之意。 色达县的四大文化即格萨尔文化、部落文化、宗教文化、黄金文化,都有相当的影响和吸引力,文化底蕴深厚,文化氛围浓郁,文化内涵丰富,被誉为“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”、“黄金文化之都”、“雪域神孤部落生息之所”、“英雄庆功之地”。
1980年,法王晋美彭措在海拔4000米的喇荣沟创建佛学院,1987年,十世班禅大师批准学院正式成立,并赐“喇荣五明佛学院”之匾牌。学院的课程设置分显教、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。“五明”是佛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,指:一、声明,是对语言文字的明了;二、工巧明,是懂得工艺、技术、历算等;三、医方明,即是掌握医术;四、因明,是指学会逻辑、论理等;五、内明,就是修行佛教三藏十二部的根本意理。课程一般设为6年和13年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佛学院已过万人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。随着名声鹊起,求学礼佛的人们趋之若鹜,为了心中的信仰,抛家舍业,艰难跋涉,来到这虽称金马的荒凉极地,忍受极为简陋的生活条件,过着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,期盼禅修圆满。
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,沟里的僧舍,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,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,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,延绵数里,一眼望不到头。如同一把徐徐展开的喜庆折扇,将绛红色布满了整个山坡,艳丽夺目。辉煌的坛城,金色的经堂,矗立其间,红黄相映,蔚为壮观。无论近观还是远望,都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。
作为佛教中诸佛菩萨圆满清净住处,在这里磕头修法,自然功德倍增,清净无量劫的业障。大幻化网坛城共有三层,一般信众都在一二层进行转绕。转绕坛城分作三种品类:上等者,转绕一万圈以上;中等者转绕一千圈以上,下等者,转绕一百圈以上。依此品类,分别获得上中下三种功德。前来绕坛行走的信众络绎不绝,口中喃喃诵经不停,磕长头的比比皆是。并且还有藏民背着亲人遗体前来绕坛,为逝者祈福。那种虔诚至极的场景,令人唏嘘,感动不已。
放生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,也不知道是何许人的转世,竟有这样的福分;山间的小径闪过觉姆匆匆的身影,飘忽而轻盈,宛如得到上师的开示。 在这样一个清净福地处,在晨光中,显现出一座精致的建筑,四方形的土台上,构筑着一个二层的小楼,琉璃屋顶上树着尖顶,一个小楼梯从土台联通到二楼的回廊。回廊上供奉着鲜花,土台外张挂的经幡在风中猎猎翻飞。这就是上师闭关的地方----那时候,山坡上便会聚集上千的僧众,用六字真言咒语,将他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,送往天庭。
辩经是藏传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,它能遣除疑难,理清思路,巩固所学的內容,还能锻炼表达能力,为今后修行、弘法打下扎实的基础,所谓“听十遍不如辩一遍”即是此理。偌大的一所佛学院,很少有人在学院里闲逛。 只有在上课的时分,无数绛红色的小点,从木屋里出来,将屋与屋之间的空隙填满,汇聚成纵横交错的粗粗的红线,如长蛇般地向经堂会集,经堂的金塔,如同飘浮在绛红色的云海上。
在广袤的苍穹之下,在这一片至纯至净的佛国天堂里,古老的宁玛红教传承着藏传佛学的博大精深和济世情怀。随风飘扬的经幡,冲击着人们的心灵,向人们昭示:佛教作为一种教人积极向上,追求完美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,是驱散心智愚暗,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