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诗家清新在新春,绿柳才黄半未匀。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。”唐代诗人杨巨源一首《城东早春》,让我们看清楚了古人的生活。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古人与花那些事儿吧!
春天才刚刚开始,杨柳叶还带着嫩嫩的黄色,古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到郊外去赏花。可见,即使保守的古人也不愿虚度大好春光,而是走出家门,与花为伴,赏花乐事。
“应时而赏”是赏花的一门大学问。花儿既然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自然之物,其花开花落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季节物候、阴晴雨雪的影响,需要合适的自然条件和天时景象才能盛开,因此赏花要“应时”
春天是百花争放的季节,也是一年四季中出游赏花的最佳时机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,唐时京城长安,每逢春天,士女即联袂郊游踏青,路上遇到好花,就在花前铺席藉草,围坐一圈,并插杆结索,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,权当作野宴的帷幄。这种花前“铺席藉草,围坐一圈”式的赏花,至今仍然在日本流行。而在野外花前,除赏花的乐趣之外,还有“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”。这不仅带着几分童趣,也别致地表达了爱慕之情。可见,古人郊游时是多么不拘小节、自由放松。
花和爱情总是密不可分。年轻人结伴出行赏花吟诗时,还会在喜欢的花枝上挂上写满祝福的花签,祈求一年里花开得更加灿烂,自己的愿望能实现。后来,这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风俗节日“花朝节”,意思是百花盛开的节日,一般将其定于农历二月初二、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。在这个节日里,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,赏花谈情;文人墨客则触景生情,吟诗作画。
中国人赏花有独特审美情趣,赏花时不仅追求多形式、多层次美的享受,而且更追求由此而获得的心灵上的感受。史书记载,赏花咏歌,为唐代所好,《花九锡》中“翻曲、新诗”就是一例,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,使视觉与听觉都尽情享受。
酒也是赏花的绝佳搭配,一面饮醇香美酒,一面赏花更能尽兴。欧阳修有词云“我欲四时携酒赏,莫教一日不开花”,曾插花百瓶,醉饮其间,传为美谈。另据《闻见前录》记载,宋代时洛阳人极爱赏花,不管是贵族公子,还是仕女贫者,皆以戴花饮酒为乐。宋人范镇就喜欢在春末夏初时,于花下宴请宾客。主宾相约,花落在谁的杯子中谁就要罚干。落花纷纷扬扬,无一人能免于罚酒,于是宴会就有了雅名—“飞英会”。
花不仅可以用来赏,还可以入食。桂花糕、玫瑰露、茯苓糕,这些用花儿做成的美食甜点,时至今日仍广受欢迎。以花为食的传统自古就有,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。据《隋唐佳话录》记载:武则天于花朝日游园赏花,令宫女采集百花,和米捣碎,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。她本人十分喜欢松花。武则天之后,鲜花入馔之风日盛,并相继出现《山家清供》、《养余月全》等记述烹调鲜花的“花馔谱”。
唐以后,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,留下许多“秀色可餐”的佳话。苏东坡也喜用松花制作食品,《酒小史》中载: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花酒,他将松花、槐花、杏花入饭共蒸,密封数日后得酒。并挥毫歌咏,作了《松醪赋》:“一斤松花不可少,八橭蒲黄切莫炒,槐花杏花各五钱,两斤白蜜一齐捣。吃也好,浴也好,红白容颜直到老”,道出了松花的美颜功能。
“花文化”源远流长,中国传统的赏花趣味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一脉相承,给古人乃至今天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活力、趣味。行乐三春节,林花百和香,春光正好,了解完古人与花那些事儿以后,让我们如古人一般,走出家门徜徉花海中品味春天吧!